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已支持IPV6
【成都日报】如何在服务大局中彰显工会担当作为?代表们谈感受、出实招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4-12-05

36053405-efe6-4b28-b6e7-1bca6538ea23.jpg

12月4日,成都市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落下帷幕。会议期间,550名工会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生产和工作在一线的工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代表齐聚一堂,在大会各项议程中履职尽责,投下庄严一票……

几天下来,代表们围绕如何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工会服务等热议话题建言献策。新征程上,成都各级工会如何继续保持奋勇争先的良好发展势头,砥砺奋进,展现新作为?

话题1: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供给优质文化服务

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是工会组织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责任。本次成都市工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将坚持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供给优质文化服务。近年来,成都市总工会围绕“中国梦·劳动美” 主题宣传教育等主线,打造系列品牌活动, 线上线下覆盖职工超1100万人次,团结引领职工群众的政治功能充分彰显。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作为一家大型供电企业,进一步加强公司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更是确保企业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的关键所在。”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工会副主席蒋意珏表示,将聚焦企业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和职工关心关爱,通过“强班组、强竞赛、强身心、强文化、强管理”,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员工队伍。

“一直以来,新都区坚持用先进文化培育职工,举办多项主题活动和服务保障活动,在运用互联网思维上创新,探索‘职工活动职工办’,以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新都区总工会主席吴桐认为,今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落地新都,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大国工匠”、200名各省份工会代表齐聚于此,为新都区围绕创新用好品牌IP,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带来新的启发和机遇。“下一步,将通过坚持党建引领、模式创新、榜样带动等方式开展更多职工喜闻乐见的优质活动,持续增强职工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话题2:

提升产业工人含“技”量

搭好建功立业平台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提出要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持续办好各类竞赛活动,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在全市工会干部和职工中引发热烈反响,“产业工人”再度成为高频词出现在本次大会上。

面对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新要求,代表们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迫不及待地相互“取经”。

“本次大会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成都工匠和劳模工匠创新实验室带头人,更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成都基地班组长赵舜表示,“目前我领办的工作室已产生7名成都工匠,1名四川工匠,3名全国技术能手,依托工会支持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工匠联合培养工作,2年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50余人,第一批10余名毕业生全部实现高质量就业。”

围绕高素质职工队伍建设,成都市装备制造工会常务副主席朱辉带来了一线产业观察,“2023年,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跑’出4%的增速,其中装备制造产业增长8.1%,这背后离不开一直精益求精的产业工人队伍。”截至目前,装备制造工会系统获评“成都工匠”724名,位居各区(市)县和产业工会第一。在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首批对象的6名“成都工匠”中,2名来自装备制造系统的产业工人榜上有名。

五年来,成都市装备制造工会举办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一类赛25项,小众工种赛事11项,系统各企事业单位结合生产实际广泛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三类赛,平均每年吸引1200余个班组、近3万名职工参与,增强了广大产业职工学知识、增技能、练本领的积极性。选树全国示范性工作室1家,省级工作室18家,市级工作室15家,产业级工作室13家,彰显高技能人才在技能攻关中的领军作用,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痛点、难点等瓶颈问题。

“今年7月,成都市职工大学启动了成都职工‘求学圆梦’学历素质提升计划,吸引了230家企业近千名职工报名参加,其中成都市龙头企业和十亿级以上企业达26家。”成都职工大学校长李晓莉说。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成都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将专业、课堂办到企业园区,送教上门解决职工学员“工学矛盾”,实现点对点贴心服务,帮助更多一线职工提高学历、提升素质、增强技能、全面发展。

话题3:

打造数智化建设“成都样本”

畅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以往,工会工作要实现直达亿万职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今,数智化建设让这一目标变成可能。”大会上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将构建全链路数智化工作体系。在成都市总工会网络与社会工作部部长徐莉看来,成都工会的数智化建设是一次自我革新,旨在让服务职工变得更加便捷、精准和高效。

今年以来,为了让工会数智化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百万职工,成都市总工会率先搭建起工会数智化创新工作平台,以“多端同源”和“一网通享”为架构优势,实现了共性功能市总赋能、特色功能企业定制的目标,打通精准触达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据郫都区总工会副主席陈锦介绍,2024年,成都工会数字化平台“区县频道”正式上线。“我们以成都工会数据底座为基础,联通区城运中心,实现工会组织、会员信息和职工需求、工会资源匹配的数智管理功能。同时,搭建‘一站式’普惠生活和智慧驿站线上服务综合体,推出‘工惠大食堂’、公益课堂、工匠美食、工匠研学等一系列线上线下联动的工惠活动IP,以及劳模工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关爱优享服务,定期以积分权益惠享方式,充分增进职工会员黏性,实现工会服务更加优质、便捷。”

“如果说成都工会数智化建设的特色是开放,那么亮点则是共享,并由此促进提质增效。”徐莉表示,成都工会数字化平台为基层工会提供数据底座、开发规范和标准接口,并鼓励县级工会开发特色应用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时,最大程度使用智慧蓉城政务云基础设施。作为首个试点承接全国工会数字身份和区块链卡包功能的城市工会,完成了为全市15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专项互助保障的民生目标。据了解,全市已有33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了共计11.17万元的意外伤害或重疾赔付。“这样的共享增效案例,得到了全国总工会的认可,即将在全国工会系统进行推广复用。”

话题4:

聚焦新就业群体

当好贴心“娘家人”

大会上,来自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的快递揽投员翁晓东将报告中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权益保障相关的表述一一标注。从业9年,他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万小时,行驶里程1.8万公里,实现零差评、零延迟。“健康体检、职业培训、夏送清凉冬送温暖……这些服务不仅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还能通过专业技能的提升增强职业竞争力。”对此,他建议持续加大工会驿站建设力度,推动工会驿站与社区、加油站、银行、景区、公路沿线大型企业等互融共建、多元发展。

近些年,新就业形态作为重要“蓄水池”,大幅提升了就业承载力,同时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感受“娘家人”的温暖?成都市总工会依托“职工普惠”App,设置招工就业、职工婚恋等专区,开展专属折扣、定制服务等活动,惠及新就业形态会员122.1万人次,承办四川省货车司机集中入会和关爱服务清单发布仪式,发布2024年成都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新”服务项目10项。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普法宣讲200余场,提供法律咨询6283人次。持续开展“四季送”、免费健康体检、互助保险赠送等活动,累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1000万余元,筹集资金480万元为15万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专项综合互助保障,保障额度超10亿元。

“目前,全市建成网约车行业工会等各级工会组织546个,推动了超过13.1万名网约车司机加入工会组织。”成都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卢俊忠介绍,“得益于成都深入推进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我们针对成都东客站网约车司机日均超2万人次这一情况,在成都东站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党委政府打造+行业协会运营实施’的网约车司机党群服务阵地——华仔红色方向盘网约车司机之家。”网约车司机党群服务阵地内党务、业务、生活等服务板块已开启,2023年以来,累计为超过6万人次的司机提供从业资格证办理、平台注册、车证年审等服务,并开展常态化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健康义诊、爱心送考等活动,让网约车司机困难有人处理,成长有人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