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上午,由成都市总工会主办的“成‘工’讲堂・堂堂有料”职工赋能空间活动在四川天府新区举行。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寰以《下一个十年的职场生存指南:悟创新趋势,驾驭黑科技》为题,为现场职工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讲座。本次活动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职场转型与技能提升,吸引了线上线下来自成都市各行业的1万余名职工参与。
本次讲座是成都市总工会落实《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和《关于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具体举措。今年以来,成都市持续加大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推进新职业技能培训,助力职工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为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驱动:技术赋能与产业变革的交融
黄寰教授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双维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新生产力工具如何重塑工作本质与组织形态。他通过农业、制造业的生动案例,阐释了技术应用的广泛前景:一家东北大型现代化农场借助智慧育种系统实现亩产820公斤,农药减半;国内龙头钢铁企业通过大数据优化流程,库存周转率提升300%,成功签约多家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等高端客户;浙江专业纽扣制造商引入3D打印技术,开模时间从7天缩至2小时,客单价从0.5美元跃升至8美元,实现从代工到品牌的转型。
与此同时,黄教授指出,组织变革与数字化转型正并驾齐驱。一座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11个月建成投产、知名家电企业的小微团队将产品开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3个月,展现了扁平化、敏捷化组织的优势。他强调,2025年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关键之年,国家正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都作为西部经济中心,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为本地职工带来新发展机遇。
讲座现场,职工们对这些案例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记录和拍摄讲课内容。这些实例不仅展示了新技术带来的效益提升,也为职工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他们更好地拥抱产业变革新趋势。
成“工”讲堂・堂堂有料
职工行动指南:提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
针对职工最关心的个人能力提升问题,黄教授提出了具体建议。
“首先要建立问题导向的创新思维。”黄教授建议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留意三类问题:重复耗时的流程、高频出现的阻碍、他人抱怨的环节。通过精准识别痛点,将其转化为创新机会点。
其次要掌握新工具的应用能力。黄教授现场演示了如何运用AI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生成,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工作辅助工具,包括语言处理、图像生成、编程辅助等各类AI应用。
最后要培养跨界整合能力。“有医疗创新企业将生物医学与精密工程结合,开发出便携式医疗设备;知名日本生活品牌借鉴建筑行业的极简主义理念,成功打造出家居产品差异化优势。”黄教授通过这些案例说明,跨界知识整合能力正成为职场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讲座结束后,许多职工围绕新技术的具体应用与黄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讲座对新技术如何影响工作岗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掌握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