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龙泉驿区长松小学 唐 琪
早就听说《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于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在假期读了《明朝哪些事儿》。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感觉。历史就好像是一场热热闹闹的舞台剧,每个人都被导演安排了不同的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等到剧终大幕徐徐拉上,每个人都退到后台,洗去涂在脸上的脂粉和油彩,脱下角色规定的长袍马褂,换上生活的便装,和导演和同行作别,疲惫地回家,仍旧过起正常生活。很可惜,几千年来的史官只用严肃枯燥的语言记录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却忽略了对演员台下正常生活和心理的描写。非常感谢当年明月,他从极其有限的史料堆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了历史人物人性的一面,让历史不再只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使整个历史立刻变得丰富生动和好看起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我多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
一、朱元璋是一个好皇帝。
朱元璋是一个好皇帝,这是不可否认的,可以从他的管理,他管理方面为什么那么好,那是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十分穷,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还出家当了和尚,乞丐。但是,及时这样,爹娘都饿死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是自己的亲人,这些悲剧都是因为那些贪官污吏,随意扣押老百姓的粮食,导致了家破人亡的惨祸。所以,朱元璋十分讨厌那些贪官污吏,加强了对他们的戒备。还有,朱元璋把丞相的职位取消了,让丞相回家种地去了,自己单独管理国家。因为他怕自己的国家会像其他的朝代一样:丞相对自己的国家置之不理,就连最后皇帝也对自己的国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等到农民起义的时候,你就是把丞相灭了九族还是大势已去,被丞相留下来的烂摊子还不是要自己去给自己选的丞相擦屁股?所以,还不如早点让丞相回家种地去!
但是光呈上来的每一封奏折,都要仔仔细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这是一个令人寒颤的一个数字,可惜朱元璋时代没有劳动法,他一连干15天也不会有人给他休息日,和加班费。几百封就吓死人了,有人统计过:从
二、朱元璋的人生准则: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从他从军打仗开始谈起,朱元璋是因为无意中看了一封造反的信才被十分不愿意地卷近了元末农民起义这场战争里的。但是,就当他操起长毛,骑着战马驰骋疆场的时候,正因为他没有犹豫,才可以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军事才能。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再来看他建国之后这个人生准则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在他建国之后,出了一起重大的案件:胡惟庸案件。胡惟庸他贪污受贿,找不服从他管理人的岔,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实力,私自升降官员,都不跟自己的顶头上司说一声。而且,朱元璋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的人,他经历了血火之中奋战而出,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前面的李善长只是稍微地独断行事,就被他罢了官职。相比之下,胡惟庸算一个什么东西?为什么朱元璋会对这个案件置之不理?因为他清楚朱元璋的脾气: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所以,他在行贿,独政的同时,跟别人拉关系,如果朱元璋要除掉他,那么必须斩草除根。那么,他就可以拖人下水了,人一但多,那么这个案件处理起来就十分棘手,牵连了许多无意中被拖下水的人。
但是在杀人这个事情上,朱元璋一定是说到做到,他就一直在找胡惟庸的把柄:有一次,胡惟庸的儿子坠马,死于马车轮之下。胡惟庸一怒之下没有通知司法部门,手一挥,为自己的儿子报了仇(马车夫被请到了阎王爷那儿)。朱元璋知道之后,命令胡惟庸解释这件事情。其实胡惟庸已经写好了“解说词”,但是,就在他“哭诉”的时候,朱元璋正冷眼看着他,这意味着:你不应该在我这儿诉苦了,你应该滚到阎王爷那儿去了。可是,胡惟庸就是一个跳梁小丑,他还是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那无济于事的“演说”词。朱元璋终于不耐烦了:杀人偿命!说完之后,转身而去。但是胡惟庸就是一个无知者,他以为自己的同党很多,朱元璋不好下手,所以,还是我行我素。一天,占城国(近越南中部)派使节来南京进贡,但是胡惟庸没有及时去通知朱元璋同志,可是说是一个严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长期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先处死了令一个负责外交的人,说明刀已经架在了胡惟庸的脖子上,只是一个何时砍下去的问题。但是,胡惟庸并没有等太久。涂节是胡惟庸的亲信,但是他眼见胡惟庸不行了,便立刻上书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给皇上。朱元璋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刻灭了胡惟庸的三族,并找胡惟庸的同党,立刻处死。胡惟庸他哪里想到,自己前面拉关系的卓越成效,在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生准则上是多么渺小,他并没有免除自己的一死,而是拉了上万人与他一同下水。只有这样,朱元璋才做了一个好皇帝。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我们回忆一下朱元璋,他的人生准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会使很多的坏人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只有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毅力,自己才可以安安心心地做皇帝,做一个好皇帝。
三、朱元璋是个英雄。
朱元璋是个英雄,但是如果不是生在乱世,他最多是个相才。是腐朽的元朝,是他家人的去世,促成了他的起义,他有机遇。在与陈友谅进行水军决战时,敌我悬殊,他的小船本来没有办法应对人家的军舰,是一股风,一股吹向陈友谅的风,助他实行火攻,他有天时;当陈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朱元璋却下令,凡是抓到陈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朱元璋没有学过心理学、新课程标准,但是他也知道,太阳肯定会比北风的威力大,所以,他取得了人和;至于地利,他们决战的地点选在康山,老百姓说:“猪(朱)见糠(康),喜洋洋”,也算是一应吧。再说造反的朱隶,也是在战场上有几阵风吹过,帮他扭转了战局。
看完书本,眼前仍旧晃动着那一个个原本很陌生却突然变得很熟悉的影子。他们的是非功过已无足轻重,忠奸善恶也豪无所谓,我更多想到的是他们的爱、恨、情、仇、兴奋、激动、紧张、痛苦、贪婪、恐惧、嫉妒、迷恋、失望、遗憾的种种表情。我也仿佛在与他们一起,交流着感慨,体验着人生,书写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