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成都长运(集团)公司职工"铁人”观后感

《铁人》观后感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翻天覆地人。“铁人”王进喜的名字对于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一个时代,它曾是一个响遍全国,妇孺皆知的名字,也是我们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王进喜所在的“大庆油田”也因此成为中国工业的一面旗帜。

  我对“铁人”最初的了解来自小学课本,记得其中有很多豪言壮语,慷慨激昂。那时的“铁人”定格在脑海里的形象是“高、大、全”式的英雄。再后来,我曾参观过一个展览,在那里我看到王进喜当年穿过的老羊皮袄和当选劳模时的照片,那件沾满油污的老羊皮袄和那张沧桑、粗犷的西北汉子的脸让我心中完美的英雄轰然坍塌。原来“铁人”也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普普通通的人。

  作为主旋律影片,它没有像以往那样对人物进行过多的艺术处理,比如英雄讲话那场戏中,对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经典的那句铁人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用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做出了另一种诠释。让我们知道这句名言并不是出自铁人之口,而是在那个年代,在某种形势下,由某些人加给他的。最后铁人把那篇垃圾演讲稿弃之不用,而用他朴实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心声,充分展现出铁人真实、率直、本色的一面。

  银幕上的王进喜被演员吴刚出色地还原成一个出大力、流大汗的普通人。他说粗话,急了打人,脚砸伤了会疼,肚子饿了也会腿软。但是在困难面前,他的“心”却不软——打井缺水,他带着全队人马从几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没有吊车,拿自己的脊梁当吊车;压井喷的水泥散不开,他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体搅拌机”。只有“心不软”,“意志不软”,在困难面前王进喜才会成为一个压不垮的“铁人”。

  王进喜是“铁人”,在困难面前他有铁打的意志。但他更是普通人,在工人兄弟们之间他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甚至可以说有几分“护犊子”。最典型的描述是六一年那段饥荒岁月,铁人违反纪律用石油换肉给大家过年,还徇私舞弊给自己的“队伍”多分十几斤肉。

  铁人用自己的话说是个“粗人”,但他爱惜人才。他对“小知识分子”刘文瑞的器重足以说明这一点。当刘文瑞因为忍受不了饥苦而当了逃兵的时候,他并没有象其他影视作品中党干部那样用空泛的话语去感召他,而是用看似严厉的责骂:“受不了,那就滚。”放走了他,还把手里当时十分稀缺珍贵的3个馒头和一袋炒面塞进了刘文瑞的怀里。这使人们心中的“英雄”更加平易近人。

  《铁人》这部电影我是和女儿一起看完的,起初她并不知道“铁人”是谁,随着影片的落幕,她的神情凝固了,我知道她在想什么——即将成为人民教师的她,在迈向人生旅途第一步时,那个装着理想的行囊中,也许会因为今天的一部电影而装上另外一种东西。那是一种永不过时的“铁人”精神,使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气节。

  是啊,我们成长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个时代的英雄不是大款富翁,不是文娱明星,也不是官场达人。他们就是那些普通的劳动者,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激励了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