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千年名山话青城

千年名山话青城

 

市教科文卫体工会    郭勇强

 

青城亭趣

在青城前山11.3公里的游山道上,有50多个清幽古雅的山亭,这些山亭或为行人歇脚躲雨而设,或为游客观景赏花而筑,或为山水胜迹衬景而建。这些山亭和桥、阁、牌坊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游山道旁,立孤峰,屹危岩,邻断涧,跨清溪,天造地设的自然风格与周围清幽的山林浑然一体,使山景更加古朴幽雅,构成最能代表青城山建筑文化特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这些山亭并非砖石所建,而是就地取材,以粗木为柱,树皮作瓦,藤蔓拉架,竹蔑捆扎,打眼进楔,穿斗结构,不加雕饰,不施粉彩,古朴秀雅,饶富野趣。亭型也随景而异,有圆亭、三角亭、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有双层飞檐亭,有长廊亭,形状古朴,姿态多样。

每个山亭镶嵌在古木葱笼的绿峰翠岩之间,曲径通幽之处,构成一幅幅别致的天然图画。你若在亭中小憩,凭栏观花赏景,也就融入了青城幽静秀丽的仙境之中。

小小山亭的亭名和亭柱上镌刻的楹联颇为讲究,还有不少传说和典故,充满了诗情画意,寓意、寓理、寓情深刻,颇耐品味。如“山阴亭”寄语在“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日消”的寓意中。“听寒亭”,你也许会纳闷,寒只能感受怎么可以听呢?原来是引自宋人赴汴《游青城山》诗中的“泉落寒岩响”,多么富有诗意。“天然阁”亭联“烟霞怀旧侣,山月盼游人”,写景寄情,言辞亲切,韵味深长。“引胜亭”是根据邑人罗伯济先生诗句“万翠插天空翠滴,引人入胜过山岗”而命名。“沧然亭”出自《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沧然善也。”“翼然亭”则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翼然临于水上,更深藏于绿树丛中”。“望云亭”楹联“人间桃园洞,天外白云乡”让人有登临青城仙山,远离尘世喧嚣,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古常道观

 “古常道观”即天师洞,是一组宫观建筑群,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位居青城山中心,连接上下左右道观的枢轴,也是整个青城山前山风景区的核心。相传为东汉天师张陵传道和羽化登仙之地,被尊为天师祖庭,江西龙虎山历代天师都要来此朝祖。

天师洞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隋称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宋改名昭庆观、黄帝祠。天师洞由相传为张陵居住过的洞屋、古黄帝祠和古常道观三层殿宇组成,崇楼峻阁,画栋雕梁,依山势而建,沉雄古朴,气势恢宏,洞府幽深,颇富道教固有的玄妙神秘气氛。

天师洞现存建筑系清康熙中叶重建,“古常道观”位于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间的山坪上,海拔约1000,三面环山。山门、三清大殿、三皇殿均座落在中轴线上,显得气势恢宏。周围的殿宇楼阁分为10多处天井,均有曲折回环的外廊相连,整个建筑面积有7200平方米

“古常道观”山门骑建在高高的陡坎上,笔陡的石级直通重楼叠阁的庭院,给人以幽静通天之感。山门上方高悬“古常道观”金匾,洋溢着一种肃穆宁静的气氛。从山门步入观中向下俯视,则使人顿生凌空御虚之感。

三清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前后檐和经柱共有大石柱28根,象征28宿。大殿前的天井中用大块青石刻有十二生肖。三清大殿供奉着道教三位大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黄帝祠供奉着中华民族伟大始祖轩辕黄帝。“三皇殿”供奉着轩辕、伏羲和神农。常道观因有隋代石刻张天师像于混元顶下岩洞,故俗称天师洞。据说这是张天师以镇山之宝驱神降魔的法像。天师洞还有不少珍贵文物,如镌刻于唐代的三皇像、唐诏碑、明代木刻花屏,还有传为岳飞手书的石刻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天师洞的奇松异柏也是一绝,如天师洞银杏阁旁一株枝叶繁茂的古银杏树相传是张天师亲手所植,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这株古银杏高30,树冠直径36,底部树围6,如凤舞龙盘,巨干凌空,侧垂的树笋(俗称白果笋)尤如溶洞的石钟乳,大大小小挂满枝干,实属罕见。常道观后植有双干并立的唐代古歧棕树,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天师洞还有清代公孙桔、宋代九棵松和明代的仙人松,年代久远,各具丰姿,不可不看。

 

仙山名由及历史

青城山是蜚声中外的道教名山,古有道风仙气,被道教称为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和“洞天第五室仙九室之天”,又有“神仙都会”、“洞天福地”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享有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青城山在古代典籍《山海经》中被称为“成都载天山”,也称西山。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秦王朝就将青城山册封为全国十八处国家祭祀的山川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与都江堰景区联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青城山方圆二百五十余里,全山36峰,空翠四合,终年常绿,岁寒不凋,诸峰环绕如城廓,故谓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青城山原名清城山,源出中国古神话中“清虚以守神”,又因古代神话所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张陵创立天师道,即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得以兴盛。到了唐初,由于武则天信佛教,佛教发展很快,寺僧羡慕道教宫观仙境,即夺常道观为寺,官司打到皇帝那里。由于唐玄宗崇尚道教,于唐开元十二年(725年)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内所”。道家胜了,可诏书却把“清城山”写成了“青城山”。这个故事有天师洞“三皇殿”神座前供奉的唐诏碑佐证。

相传轩辕黄帝曾往青城山师从宁封子学龙跷飞行之术,以战蚩尤。迄今青城山仍有“访宁桥”、“轩辕台”、“黄帝祠”等遗址,叙其故事。又说黄帝还拜宁封子为五岳丈人,统辖五岳并天下名山,故青城山又名“丈人山”。

据地质部门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8亿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山体随地壳运动抬升时受到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所以山体山形千奇百怪,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处处显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天成。青城山属邛崃山系,处邛崃山东坡与成都平原交接处,背靠岷山雪岭,面向成都平原。

1951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天元道长也被选为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

蜀派古琴大师、青城山道士张孔山所谱的道教音乐古琴曲《流水》于1977年被美国录入镀金唱片,由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带入太空,向外星人传递着人类的信息。

青城山幽静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令世人折服。联合国遗产专家莱斯莫洛伊博士考察青城山后盛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想,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青城山.是东方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青城天下幽

四川风光,自古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为: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青城山自古以幽深雅静著称。

青城山山门为八十年代初重修的木制彩色牌楼,古色古香,气势宏伟。金光闪闪的“青城山”三个大字掩映在丛林碧海之间,门前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威武雄壮。一进山门,踏上穿林盘山石阶,一路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松涛阵阵,鸟鸣声声,令人神清气爽,一股袭人的幽意扑面而来,清新空气把胸中秽气涤荡殆尽,使人忘却烦恼疲倦和城市喧嚣,很快进人空灵的境界。青城山丰富的植被覆盖了千山万壑,每到春夏,山林间回荡着鸟鸣蝉唱,沟壑边开满了杜鹃、素兰等幽香的山花,争奇斗艳。分布在青城山的八大洞、七十二小洞岩穴幽深,妙不可言;翠湖绿波,飞瀑连珠,云雾缭绕,烟波四起,颇有幽清韵味。游山道上数十个茅亭与山林相配,因山取势,亭趣幽雅,青城山可谓无处不秀,无处不幽。近两千年来,青城山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传说,如古蜀王杜宇逊位后就隐寓于此;战国时鬼谷子也曾隐居青城山;轩辕黄帝拜宁封子的传说更增添了青城山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