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实践
树德中学 文波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有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宣传、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问题上,广大教师仍然存在许多困惑。本文拟从一线教学的案例出发探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以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门捷列夫周期表。和所有化学老师一样,我也向学生绘声绘色地介绍门捷列夫从玩“扑克牌”的发现周期律的精彩故事。在讲完故事后,我问学生:你们玩过纸牌吗?你们尝试过用纸牌的方式来记录、整理所学过的知识吗?从门捷列夫的成功中你们感受到以知识卡片(纸牌)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的强大威力吗?目前哪些学科的知识适合用这一方式来进行归纳整理呢?能实践一次吗?
案例二:足球分子c60。在介绍完c60的结构特点后,我问学生:c60分子中间有那么大的空间,你难道没有往里面填点什么东西的冲动吗?(同学们大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童心)。有人在c60中填入k原子,于是有了新的超导材料的重要发现。科学研究需要的想象力,有时其实来自于尚未泯灭的童心。如果你还想在如此漂亮的足球分子上再连接一点其它东西(比如某些基团)说明你也有童心,你就具有创造性思维,你就可能产生出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你就具有搞科学研究的潜质。
教材里叙述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知识,它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如科学家的探索、实验活动的方式等都没有展现。化学教师应将人类获得知识的初始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并试图引导学生自觉应用。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理念。案例一告诉我们,讲解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周期表是必要的,而从故事中学会资料卡片的建立与整理这一科学研究方法也许更有意义。案例二告诉我们,仅仅讲授c60的结构是远远不够(其实书上的图画得很清楚,不用老师讲学生也能看懂),告诉学生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也许对学生的作用力更大。
案例三,在讲晶体结构知识部分,教材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晶体结构模型环节。在
案例四,在介绍完足球烯分子后,我趁兴提了个要求:同学们能不能做一个足球烯模型啊。在我看来,这项学生很难完成,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在我将此事快淡忘了的几天后,同学们捧出了一系列足球烯模型。学生告诉我,查到资料了,做起来很简单……于是,实验室又多了几件精美的收藏品。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把所学知识通过操作语言呈现出来。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保持。教师在加强实际操作训练、鼓励学生在创造中巩固所学知识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在高二年级原电池新课之后,我们又安排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学生不仅仅是加深了对原电池的理解,还在反复实践中找到发光二级管作为水果电池的最佳演示器材,创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些动手项目的成功真正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愉快。
案例五,我有一位朋友在美国一重点实验室研究燃烧电池,回国探索时聊到她的研究项目。在她介绍时我不时地插话,朋友很惊讶,问我:燃料电池的高分子膜在世界来讲也算是前沿的课题,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她:这没什么,你这些问题在我们高考模拟卷中经常会碰到,我的学生都会做。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刚进高三的学生听,学生乐开了花,在以后的考试和作业中最爱做的就是信息题。
案例六,在课堂演示cuso5与naoh反应生成cu(oh)2沉淀后,我动情地说:我最喜欢看氢氧化铜沉淀了,用语言很难描述,只是觉得絮状沉淀松软地躺在试管里那种姿态特别美,另外,氢氧化铜蓝是最经典、最纯正的蓝,我很喜欢。后来,到学生分组实验时,我发现有几位学生歪着脑袋专注地、久久凝视试管中的氢氧化铜沉淀。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喜好受教师的影响最大。新课程强调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实验基本上都是再现型实验,探究性不强,氢氧化铜这个实验本身也不需要创造性,那么,实验靠什么来吸引学生?我想,寻找、发现实验之中的美是值得深入的做法。在化学实验中发现了美,学生才可能对化学充满永恒的动力。新课程改革对作业、考试、对高考的态度不是否定,因为作业、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对于学生最头痛的作业或某些试题作案例五类似的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有一种新的期待,就真正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案例七,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如下方程式:2al+2naoh+2h2o= 2naalo2+3h2↑。我问学生,产生h2中的h元素来自什么物质?学生认为由naoh和h2o提供,从方程式表面来看,的确如此。我板书出na和h2o反应的方程式:2na+2h2o=2naoh+h2↑后问学生,金属钠能置换出naoh中的氢元素吗?学生说不能,显然金属钠和氢氧化钠不能反应。这两个问题学生都回答得很快,从方程式本身可以轻易解读出以上信息。我再问学生,连金属钠都不能置换出氢氧化钠中的氢元素,活泼性不如钠的铝却从氢氧化钠中置换出氢元素,这合理吗?学生马上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同时急于要我揭秘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真相。
案例八,在复习醛的性质时,我强调醛基中存在碳氧双键,碳原子处于不饱和状态,和碳碳双键性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醛基和氢气反应、和氢氰酸反应(补充)都是由碳原子的不饱和性决定的,以上反应过程也都较为相似。于是,有学生马上问道,羧酸、酯类物质中也有碳氧双键,为什么它们就不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呢?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代表性。我告诉学生:哲学上有条极为重要的规律叫量变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只看相似性,还要关注事物共同点的比例有多大,否则就会犯错误。另外,归纳、演绎是否合理,还要用实验来检验,实验证实羧酸和氢气的确不反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学生听完这些,若有所悟。
化学作为三大自然科学之一,既有化学学科独特的逻辑思辩,也有符合一切学科普遍遵循的科学逻辑。在化学教学中展示科学逻辑,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深层次增长,才能为学生日后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以后,化学学科知识遗忘了,但通过学科学习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恒久地起作用,这就是学科教学的意义所在。爱因斯坦说过:知识遗忘以后剩下的是……
案例九,在有机教学中,我强调普通塑料袋的材质是pvc(聚氯乙烯),盛装食品时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对健康不利,应改用专业的保鲜袋材质为pc,聚乙烯,在化学实验课上,我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在不用量筒的情况下倒取3-5诧液体的技巧并组织相关比赛。我相信,只要不从事化学研究,化学实验课留给学生最有用的也许就是在生病吃药时清楚说明书上的5ml液体大概是多少。
化学即生活。化学与生活联系之紧密勿庸謷述。在化学课堂上坚持与生活紧密联系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化学课责无旁贷。
人最宝贵的是知识,最有尊严的是思想,最有艺术的是方法和技巧,纵观高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课程,时时都能,处处皆可,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以上案例只是管中窥豹。希望有更多老师投入新课程教育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