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从清华精神说起

 

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   周学静

 

32752,在教育局的组织下,我们一行12人,到清华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教育领导力提升专题研修班。虽然相对于完整的大学生涯,一周时间实在太过短促,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弥足珍贵,能够置身于清华大学这样学风浓厚的最高学府,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我们住的地方叫近春园,在清华的西北门,离朱自清月下漫步的荷塘很近,但离上课的地方较远,因为上课的地点在东南门。清华占地八千多亩,每天早上背着重重的包走着去上课很要花点时间,但是有机会漫步在中国最好的学府,看初春时节枝头抽出的点点嫩芽,看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校园的青春身影,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这次学习的主题是关于教育领导力的提升,总共安排了十个讲座,这十个讲座各有其侧重,也各有其精彩。这是李建华教授以老子的《道德经》生动地诠释科学发展观;这是李旭章教授在讲述宏观经济与政策选择;这是课间休息时跳上台去过一下嘴瘾的个别校长,大家纷纷用相机、手机拍照捧场;这是我们青羊教育的老朋友教育部基教司的王定华副司长,我跟他也算有过一面之缘,因为前年教师节就是他给我颁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奖;还有拓展训练,对于曾经经历过整整两天真正拓展训练的青羊教育人来说,这未免有点小儿科,下次培训建议取消这个环节……

也许是因为身在清华,也许是因为特别关注学校文化,我们对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的讲座《清华精神与学校文化》印象非常深刻,他的讲座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标准的介绍学校的范式。他从清华的缘起讲到其发展历程,从清华为什么受到关注讲到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让我们不仅叹服于清华的累累成果,更深深地被其内在的精神底蕴所折服。1915年冬,梁启超先生给清华学生做演讲时,以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学子。由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它体现了清华人基本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是使清华人保持其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具体来讲,这种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爱国奉献

1900年八国联军打败清政府、镇压义和团,1901年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付给巨额“庚子赔款”。后来美国政府决定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华培养留美预备生,清政府军机大臣那桐批准在清华园建成第一批校舍,取名为清华学堂,并于1911529开学(很巧啊,就是98年前的今天)。由于是“赔款学校”,又比邻圆明园遗址,所以清华人产生了刻骨铭心的民族耻辱感和强烈的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爱国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批批清华毕业生在国家的各个岗位上做出骄人的业绩。在1999年国家表彰的23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15位在清华学习工作过;现任政治局常委就有3位是清华毕业生(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

(每一所学校的诞生都肩负着自己的历史使命,都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二是严谨求实

清华建校之初,入学竞争就很激烈,对学生“严考慎筛”,淘汰的比率非常高。每年高考过后,大约3/5的前十名理科考生会进入清华。“实事求是”是清华治学的传统,既汲取西方的科学实证方法,又增加了教学与研究的严谨性。这种求实精神突出体现为行胜于言的校风。清华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清华掌校17年的梅贻琦校长以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掌校15年的蒋南翔校长主张在继承好传统的同时学习英美有用的东西,他们对推进中国的教育自立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决定发展的方向,性格决定未来的命运。和北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相比,清华的个性更趋严谨,很难说谁更好,应该说各有千秋。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风格,而不要盲目地效仿别人。教育集团化后更要把握“和而不同”的原则,以免失去自我。)

三是勇于求新

“人文日新”可以理解为三层意思:

其一,自身的文明要与日俱新;

其二,通过自身的人文过程促进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

其三,要肩负起化民成俗,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责任。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清华首届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黄克智院士50岁研究断裂力学,60岁探索智能材料力学,70岁开拓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在75岁之后,开始纳米力学的研究,现在他年过八旬仍然每天凌晨5时起身开始探索性工作。而且他72岁开始学打网球,80岁开始学弹钢琴,行胜于言,他真正用行动体现了清华人“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诉求。(跟黄老院士比我还显得很年轻,所以我现在又开始弹吉他了,以实际行动向老人家致敬!)

(每一所学校都由人组成,人才是立校之本,彼此成就才能成就彼此。一个好的学校不仅要成就学生,也要成就老师,要为学生终生的幸福奠基,也要为老师生命的美好努力。)

四是追求卓越

梅贻琦校长提出求学问的最后目的、最大精神可以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来表明。2002年,当时的总理朱鎔基在回校的报告中,曾深情地谈到“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给予他的教育。这种自我激励、追求卓越的心态在清华带有普遍性,清华人为人、治学、做事都追求最高的境界。倪维斗院士在他写的《六位院士的启示》中把这些院士成功的原因之一归结为“要做就得最好”的强烈意识。吴良镛院士在《与研究生谈治学》一文中讲的第一条就是要高标准的要求,强调“取法乎上”。(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小学时他就说要考清华,后来果然如愿以偿。在清华读完硕士后已经到国外去读博士了。)

(就像每一个人都应该致力于做最好的自己一样,每一所学校也应该做最好的自己。“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则无所得矣。”只有择高而立,才能止于至善。)

五是团队精神

清华人强烈地意识到要救国、强国,要建设最好的学校,做出一流的成果,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清华历史上的一次次爱国学生运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都在培育团队精神。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同学科的同仁们共同努力,还要靠不同学科的联合攻关,这更要提倡协同合作与团队精神。老干部与年轻干部、外来干部与校内培养的干部团结一心、取长补短是做好学校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一条基本经验。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生命体,肌体健康才能生生不息。要做最好的学校就要团结最大多数的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培养集体的荣誉感,从而产生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六是世界眼光

梅贻琦先生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校长。他在办学上既汲取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贯彻“知识博约”与“学术自由”——“无所不思,无所不言,(请进来,走出去),又强调儒家的“明明德与新民”,要求学生做好新民工作之准备,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应有所建树,因而引领了一个时期的学术潮流,并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清华所确立的“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范式就是在国际化氛围中形成的。这是成立于1925年的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每一个名字都如雷灌耳,每一个人都是一段传奇。他们学贯中西,思想上自成体系。时光流转,曾经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而这历史已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响。

(其实,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谱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喜欢行走在春寒料峭的清华老校区,沿着质朴的林间道路去寻访那一处又一处写满故事的风景,虽然闲暇时间很少,到过的地方不算多,但留一些想象的空间也挺不错。想着那些曾经也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风华绝代的故人,看着这沉默的故园在春风中保持着一贯的静谧和美丽,忽然觉得它真的是有生命的,它靠一种精神站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你是君子,就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刚劲强健;如果你是君子,还应该像大地一样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这是一种努力,也是一种自然,就让我们在顺其自然中努力,也在努力中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