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问教2009

问教2009

 

      青羊区教育工会  钟艳

                           

                                 一:课程之问

 

当时轰轰烈烈的校园集体舞已偃旗息鼓,京剧进校园也曾引得满城风雨,繁体字进学校无疾而终,冬季长跑进校园引得众说纷纭…一系列以教育部为主导的进校园活动在过去几年里此起彼伏,未曾停歇,也大都颇具争议。一刀切的行政命令看来难言科学也难得一致认可。回顾过往开设过的一些课程,门类繁多、结局也不尽相同。集体舞半路夭折马术课鲜有问津性教育艰难开展京剧课学生欢迎风水课广受诟病反腐课引发争议书法课处境尴尬淑女课意外走红长跑课不尽人意国学课逐步推广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2009又会有新的事物进入各类校园,该不该进,又当如何进,不妨放松下来聊一聊。

正方观点:

1、有利于学生成长。尽管各种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推广情况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课程不容乐观。但这一切,代表了一种趋势,它不仅反映了校园文化有待丰富的现实,也传达了传统文化亟需传承的迫切,此外呢,更强烈地表明:中小学生需要舞起来、唱起来、动起来……

2、有利于教育更开放,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推进,教育应当更加开放,更加适合孩子,课程也应当不断变化。标准是能否让孩子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有利于教师成长。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当今校园,老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在经受着考验。教学相长,课程的开展必然对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课程的开设有其必然的意义。增设的课程应当说都是当下社会背景在学校中的反映,反映社会现实,顺应社会需要。

反方观念:

 1、课程太多学生会消化不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只能是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学生学会了学习、有了终生学习的意识,当他成年后,其他的学习都会变成极轻松、极容易的事,如果给刚出生没多少天的孩子强制吃大鱼大肉,不用多长时间,孩子就会有病的。

2、课程设置缺乏论证,什么缺补什么。课程设置是一种很严肃的行为,应当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但现在的许多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缺乏科学论证,太随意。比如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就增加体育课,比如说要有些地方创卫生城市就开设半节健康教育课,某地歌厅失火之后、某校危房倒塌之后、某处发生人员踩伤事故后,自上而下强制安全教育进课堂,还有公民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礼仪教育、玩的教育、规则教育、经典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等纷纷争着吵着进课堂。到底我们的课堂还能挤下多少东西?

3、配套跟不上。当这些课程开设的时候,许多主管部门都没有考虑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评价方式的改变。现有师资是否专业?能否达到课程的要求?效果好与不好的评估标准在哪里?许多课程到最后都是流于形式。

 

二、教育时评:繁华落尽现真淳

 

这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这厢“三字经”、“弟子规”的诵读声朗朗在耳,那厢华尔兹的华丽舞步在中途嘎然而止;这年末马术的盛装舞步鲜有问津,来年初小姑娘们雀跃参加家政课争当小淑女……越来越多的新课程涌入学校课堂,丰富着课程改革的形式和内容。究竟什么样的课程应该进入学校,这些课程又该如何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改革一直是关注与讨论的焦点。现在,让我们穿越褒贬不同的声音,拨开眼前的繁花,去浅探新课程改革的本质。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和各校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特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终生使用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然而,任何改革都是对旧有系统和体制的扬弃。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活动,在推行过程中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新课程的设置,如果因循守旧、束手束脚,就达不到改革所要求的“度”;可如果改革推进得太急,又会超过这个“度”,反而过犹不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要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取得预期的效果。地方和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办事,这就是遵循教育规律,是新课程改革赖以生长的土壤。一些地方和学校所引来的质疑声,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规律,没有掌握好“度”。几十年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所形成的局面是难以一时改变的,是新课程改革的巨大阻力。但是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再能很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所以改革又是不得不进行的。于是,地方和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课程改革操之过急,将改革的步伐迈得太大太急,而缺乏科学理论、硬件条件、师资力量、文化底蕴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任务不明确,教材的编写随意性太大……使改革所收到的效果与预期相差太远。而还有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做法,则往往具有更深层次的意味。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民生大计,来不得急功近利,应该始终以学生和教育活动本身为重,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政府部门展现政绩的舞台和学校制造噱头、提升知名度的工具。再加上新课程的改革,必定带来新教材的引进、新教学设备的购买,这中间的经济效益也容易使地方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偏离教育目标的做法,这就大大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什么课程能进学校,什么课程不能进学校,这样的判断会过于武断而片面。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进步,过去几十年旧有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趋势。既是改革,就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改改,而会触到原有体制的根本,有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所以,勇于尝试是好的,要摸索才能走出新路,走对方向,获得经验。于是,我们乐于见到多种形式内容的尝试。探索不惧怕失败。但是,严谨负责的态度是一切的基础和保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地方和学校需要冷静、理智的思维方式,远离狂热和浮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哗众取宠,而要着眼于文化底蕴和理论体系的支撑,在课程开发设置中摈弃随意性和功利性;要多一些求实意识,少一些浮躁虚妄;多一些智慧的思考,少一些表面的热闹;多一些扎扎实实的学习和钻研,少一些浮夸与齐声附和。

在改革的过程中,有质疑声、有反对声,都是好事。不同的言论,不同的观点相碰撞,势必能产生更大的火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开阔课程改革的思维和视野。抱着严谨而包容的态度,始终遵循教育的规律,坚持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了解教学的真实、辨明教学的真相,探索课程改革的多种形式而不脱离理论的本源,这才是我们在一片繁华后应看见的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