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 健全机制
成都市总工会积极探索乡镇(街道)工会干部配备新途径
随着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镇(街道)经济组织和职工队伍不断壮大,乡镇(街道)工会承载的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成都市总工会抓住机遇,在为乡镇(街道)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基础和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健全机制,积极探索乡镇(街道)工会干部配备新途径,有效地解决了乡镇(街道)工会工作“有人干事”的问题。
一、高度重视,广纳人才,不断壮大工会专职工作者队伍。
成都市总工会高度重视工会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为使干部职业化、社会化取得实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坚持“职业化为主,社会化为辅”的原则,以“先试点后铺开”为工作方针,逐步建立起一支覆盖全市的工会专职工作者队伍。
1、精心准备,抓好试点。制定了《关于在成都市五城区街道工会工作委员会招募专职工会工作者的试点方案》,率先在经济条件较好、职工人数较多、工会工作基础较好的五城区开展试点。2005年6月,我市五城区根据各自的实际,选聘或向社会公开招聘了首批53名政治合格,作风正派,热心为职工说话办事,热爱工会工作,具有一定群众工作经验的工会专职工作者。成都市总工会在对其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后,将他们配备在53个街道。经过短时间的适应,这批专职工会工作者很快成为活跃在工会组建和职工维权第一线的生力军,使乡镇(街道)工会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地发挥。试点的成功,为成都市全面施行乡镇(街道)工会干部职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2、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成都市工会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不仅将配备范围扩大到工业集中发展区,还将招聘对象重点定为大学毕业生,提高了工会专职工作者的覆盖面,实现了工会专职工作者的年轻化、知识化。在随后市、县两级联聘和区(市)县单独招聘的238名工会专职工作者,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平均年龄为35.6岁。截止目前,全市共聘用工会专职工作者281名,分布在260个基层工会较多、会员较多和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街道)工会和21个工业园区。工会专职工作者在乡镇(街道)工会和园区工会的覆盖率分别达到80%以上和100%,并力争两年内使专干在乡镇(街道)工会的覆盖率达到100%。
3、专兼结合,壮大队伍。在大力推行工会干部职业化的同时,市总工会也加快了工会干部社会化的步伐,两种形式,互为补充,不断壮大队伍,扩大覆盖面。一方面横向扩张,在基层工会少、会员少,暂时不具备配备专职干部的乡镇(街道)工会推行干部社会化,配备兼职工会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纵向延伸,将工会干部社会化推广到村(社区)工会,解决村(社区)工会的无人办事的问题。如金牛区采取工作补助的形式对社区工会干部进行适当补助;高新区工会办事处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解决社区工会干部的补助问题。目前,全市共有社会化工会干部300多名。
二、健全机制,提高素质,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成都市总工会为进一步规范工会专职工作者的管理,今年又正式下发了《成都市工会专职工作者聘用管理办法》,实现了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地管理工会专职工作者,不断增强工会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三个统一,规范管理。一是统一应聘条件和招聘方式。工会专职工作者应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年龄在50岁以下;工会专职工作者的聘用工作由市总工会统一领导,各区(市)县工会在实施方案报经市总工会同意后方可组织具体实施。二是统一工作职能和目标考核。工会专职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包括工会组建、依法维权和指导基层工会依法开展工会工作,其目标考核实行所在工会季度考核,区市县工会半年考核,市总工会年度考核的三级考核制度。三是统一聘用经费和分担比例。由市总工会按照各区(市)县经济发展和经费收缴情况,分圈层统一制定工会专职工作者的基本聘用经费和两级分担比例。
2、三类培训,提高能力。一是岗前培训,在上岗前,对工会专职工作者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展工作;二是定期集中培训,聘请专家讲座,在工运理论、工会业务以及当前国家的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是以考代训,每三年进行一次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案例丰富的集中考试,并规定业务考试不合格者将予以解聘,以此通过考试促进学习。
3、三项机制,稳定队伍。为了有效地解决工会专职工作者“有人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问题,我们通过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工作3年以上的工会专职工作者超过90%以上。一是竞争机制,对工作表现好的将作为选派到乡镇(街道)工会担任专职副主席和机关补充人员的后备人选,特别优秀的,还可作为市工会委员候选人,如锦江区春熙街道专干当选成都市总工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对工作能力差的将予以解聘;二是奖励机制,将根据全市平均工资水平和工作表现,每三年进行一次工资调整。今年,我们就对专干的工资进行了调整,平均增长约30%。设立目标奖励,对年终考核合格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交流机制,每年定期召开工会专职工作者座谈会,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不仅在交流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促进工作,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情感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增强了工会专职工作者对工会工作的感情。
三、释放潜能,成效显著,不断推动乡镇(街道)工会工作向前发展。
在近四年的工作中,配备到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工会的专职工会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做到“日常工作有落实,重点工作有特色,紧急任务有保障”,切实推动了乡镇(街道)工会工作向前发展。
1、工会组建有新发展。一方面,专职工会工作者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创造性地推动了工会联合会、楼宇工会、经合组织工会等新形式工会组织的建立,如成华区建立了“富森.美家居”工会联合会。另一方面,专职工会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积极思考和实践如何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如金牛区人民北路街道建立社区工会服务站,为社区会员和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等服务;青羊区工会太升街道总工会专职工作者创建了工会会所qq群,为青羊区太升路辖区工会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辖区工会之间的互动,达到资源共享与资源整合,为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载体。
2、维权工作有新方式。专职工会工作者充分发挥联系企业和职工处于第一线的优势,认真履行“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如青羊区文家街道专干利用职工喜爱到茶馆喝茶交谈的习惯,将维权工作室从街道工会办公室前移到了茶馆,建立起民情茶馆,第一时间掌握侵权动态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做到主动维权、及时维权;武侯区金花桥街道总工会专干突出建立稳定协调劳动关系,化解劳资纠纷和失地农民就业的重点,在16家非公企业建立了集体合同制度。化解劳资纠纷103起,为职工追回拖欠工资86万元。
3、宣传教育有新模式。专职工会工作者以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和活力为中心,举办和开展了像新市民学校、“工会法律知识竞赛”、“我为进城人员送技术”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职工素质,扩大了工会影响。如青羊区府南街道工会专干创办了金沙民工公寓和金沙民工夜校,组织十期法制培训班,培训民工600多人。创建了我市外来民工管理、教育、维权的新模式,受到全国人大、全总的肯定。
为不断充实和完善全市工会专职工作者队伍,市总近期将开展2009年工会专职工作者聘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