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2010年11月3日,《成都日报》对成都市新市民学校进行专题报道

            2010年11月3日,《成都日报》对成都市新市民学校进行专题报道。

为了这座城市的梦想

——走进成都市新市民学校,看农民工如何“变身”新市民

                                              邱志 钟晓华 王眉灵 /

 

开篇语:

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一趋势,在2015年的中国将成为现实。

城市化,时代发展的必然。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满怀梦想和追求,离开乡土,进城务工经商,成为成都这座城市新的一员——新市民。

身份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就成为了“城里人”,只有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观念真正“城市化”,才可能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一名真正的成都人,与成都的未来同呼吸、共发展。

2003年,揣着让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梦想,成都踏上了城乡一体化的征程,历经7年淬炼,一副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画面正徐徐呈现;

2007年底,为了同样的梦想,成都市新市民学校顺势而生,至今不过3年,在城区、县域、乡镇,已处处可见新市民学校的身影,10万农民工在这里脱胎换骨,实现了从身份到素质的完美融合,与广大城市居民共享城市文明新生活。

学新知识、做新市民、享新生活,从新市民学校开始;融入成都,从新市民学校起步!

 

                    第一部分:现代化的课堂

冬日的阳光温暖而不刺人,柔柔地照进教室。这是一间颇具现代化气息的课堂,宽敞明亮的窗户,整洁气派的桌椅,投影仪、背投幕墙等先进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台上,不停闪烁的幻灯片为讲师的授课增色不少,台下,100多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咳嗽不闻。

这是双流县西航港街道办新市民学校常见的一幕。西航港街道办的办公楼,专门辟出了一隅作为新市民学校的办学场所,现代气派的教室、对外开放的电脑室、宽敞的多功能室,在在传递出一个高质量学校的信息,让人难以置信,这是为“农民工”免费教学而设置的教学点。

在双流县,这样的新市民学校教学点在每个街道都能看见。据双流县总工会透露,政府在每个教学点都投入了5万至10万元不等的费用,用于硬件投入和软件打造;以街道办党委、政府名义下发文件,要求开设新市民学校、做好教学工作,更是屡见不鲜。

事实上,党、政主导,办好新市民学校,已成为全市的共识。

农民工是未来成都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能帮助他们快速地融入城市,也能增强他们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以及对成都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可以说,新市民学校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棋盘中,举足轻重的一枚棋子。基于此,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劳动保障局、市教育局共同发起并成立了成都市新市民学校,面向广大农民工免费施教。

而新市民学校从成立之初,就被写进了成都“试验区”建设内容,被列入了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连续三年,新市民素质培训工作都被作为民生工程目标,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作为牵头部门的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更是早在年初就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做出全面具体的安排和部署。

各区(市)县工青妇组织也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积极争取区(市)县委、政府的支持,将新市民素质培训功能工作纳入本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计划,制订培训规划,落实人员、培训场地和经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扩大在农民工聚集的企业、工业发展区和社区建立培训点,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

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新市民学校在市一级建立了市职工大学、市团校、市妇联女性就业服务中心培训基地3个“龙头”教学基地,各区(市)县也分别成立了培训基地。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分片“承包”了3个教学基地,以及20个区(市)县,加强了对新市民素质培训的指导和联系。

高度的重视,详尽的安排,周密的部署,只有一个目的——让新市民学校办得好些、更好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接受到高素质的教育,在这里了解成都、融入成都、学会做城里人……

 

                     第二部分:身边的课堂

6月,晴空如洗,在武顺街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正在举行。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着,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的问题,“学生”在下面积极拒收回答问题,凡是参与讨论的“学生”还能得到一个可爱的布娃娃作为奖品,可是,走近细看,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并不是小学生们,都是30多岁的男男女女。原来,这些“学生”都是武顺街小学的学生家长。新市民学校通过与武顺街小学家长学校合作的形式,走近农民工子弟校,对学生家长进行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

走进“家长学校”上课,在新市民学校并不罕见。事实上,新市民学校是一所相当特殊的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没有固定的教学对象,有的时候,甚至连教学点也不固定!之所以会如此特别,实在是因为新市民学校的教学主体太过特殊。

与传统的全日制学校不同,新市民学校是一所公益性、社会化、开放式的学校,它的教育主体是在成都务工的广大农民工朋友,他们工作时间不确定,甚至连工作单位也不固定,就业流动性强。为了把素质教育有效地送到农民工朋友的身边,新市民学校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将就老师”的教学管理模式,而是采用学员学籍管理制。这种管理模式是:农民工朋友在各教学点报名并填报个人基本资料后,凭自己的身份证即可领取一张学员卡,该学院的相关资料和卡号将随后上传到成都新市民学校网站的教学管理平台。学员凭该卡可到任何一个新市民教学点听课,每次听课的时候出示身份证并刷卡即可。而且,农民工朋友一旦报名注册,即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培训和活动,既可以跨周期选修全部培训课程,也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多次参加同一课程培训。

在教学点的设立上,新市民学校也“将就”学生,选择农民工生活、子女就学、工作相对集中的区域,在中小学校、街道(社区)、企业(工地)……一个个培训教学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方便、多样的教学网点,让农民工朋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规律和居住区域,就近就便地参加学习。去年,新市民学校还实现“零”的突破——教学点进驻了外资企业成都市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对800余名员工进行培训,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授课,也赢得了资方、企业工会和职工们的一致好评。

虽然教学方式灵活,但教学质量可没有拉下。新市民学校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的功能,重点打造了市职工大学、团校、女性就业服务中心3个教学基地作为“龙头”基地,一方面承担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一方面对各区(市)县培训基地进行治疗,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20个区(市)县的培训基地则对辖区内的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进行指导,并以基地为辐射,广泛设立固定或流动的教学点(培训点),开展素质教育。

如今,在城区、县域、乡镇,在每一个城市化涉及到的角落,在每一个有农民工参与建设的地方,都设有新市民学校的教学点,10万名农民工朋友在“身边的课堂”接受了教育,提升了素质,奔向新生活。

 

第三部分:实用的课堂

3月的山区还有着丝丝凉意,经过一年多的重建,龙门山镇宝山村呈现出勃勃生机,成都市工会职工志愿者在这里开展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为小山区带来春的气息。在修缮一新的村民活动室里,几十名村民们排排坐,专心聆听新市民学校的老师讲课。“鞋子要整齐地摆放在门口,厨房里的用具要这样规整放好,擦饭桌时要从外向内抹,将脏东西都归拢到自己面前来……”小到拖鞋的摆放、正确的吐痰行为,大到家居的设置、文明行为的养成,从文明礼仪、健康生活、卫生习惯、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行为举止,老师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还通过互动的形式,手把手教村民,完成得好的还有奖品奉上。这些实用的内容讲到了村民们的心坎里去,宝山村8组村民陈开翠笑呵呵地说,现在住进了新房子,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乱丢乱放乱吐,今后要按老师讲的做,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教农民工们实用的知识,这是新市民学校的办学宗旨。在开校初期,新市民学校在反复推敲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教材《成都新市民读本》,免费向农民工朋友提供。教学内容由改善认知水平、提高适应能力、培养情感意识3方面构成,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生活。

根据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形势的变化,新市民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不断与时俱进。汶川大地震后,新市民学校以“流动课堂”的形式进入重灾区,走进一个个安置点,帮助灾区群众恢复信息、重建家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形成“返乡潮”,新市民学校随即加强了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提高素质和竞争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和家乡创业。今年,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创建优美城乡环境,增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相关内容,利用新市民学校做好宣讲工作。随着灾后重建的完成,“三新”活动刮起新风,新市民学校又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开设流动课堂,以改变旧习惯、树立新观念、适应新的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构建起和谐的美好新家园为主要内容,从文明礼仪、健康生活、卫生习惯、生活常识等四个部分进行素质教育,帮助村民们了解集中居住的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起和睦的邻里关系。市总工会还编印了4万册图文并茂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文明礼仪宣传册分发给当地群众。

迎合农民工的“口味”,提供实用又实际的知识,这就是新市民学校在短短3年时间吸引10万农民工的“魔力”所在。

 

第四部分:“我们”的课堂

“在这儿学到了好多有用的东西,我下次还要再来。”“新市民素质教育对我的精神有了很大的改观,进城打工,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苦,希望新市民学校能继续办下去。”……这是一份份学员在新市民学校接受培训后的“反馈意见”,这些质朴的语言,让人感动,温暖满溢。

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在这所免费施教的学校,感受到的是尊重,体会到的是温暖,享受到的是服务。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新市民学校整合师资资源,依托教学基地自有师资,并招募一大批大学相关专业师生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参与教学服务,争取到公安、消防、安监、医疗卫生多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支持,抽调业务熟悉的专业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通过向学员提供纪念品的方式,吸引农民工的广泛参与。

“听讲座、学知识、得实惠”,在教学上,老师授课从学员最实际的地方出发,了解成都、提高自己、维权知识等,一切琐碎的小事,在新市民学校里都可以清楚的了解到。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会以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来进行教学,以直观通俗、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育为主。课程内容也是全新的,在课堂上就可以帮你了解成都,融入成都,带你学习各种利益,教你维权的知识,教你怎么处理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等等。帮助提高面向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向市民身份的转换。

大部分农民工在工作之余都不会愿意呆坐在桌前看书,因为工作已经相当疲劳,那工作之余当然希望有个愉悦的环境来放松自己。而新市民学校却是活动的书本:老师有趣的讲解,大屏幕的播放,小游戏的穿插,小奖品的发放……“学校”的概念已经淡化,这里更像是个又能玩儿又能补充知识的乐园。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精力集中的听老师有趣的讲解,时不时和身旁的学员讨论一下课堂内容,兴趣盎然地相互交流着。

农民工们平时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偶尔打打麻将,也会烦腻。新市民学校的课堂,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心得的地方,关于子女的教育,关于维权的精力,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真实案例在学员中就能有很多,于是现说现讲,大家更容易接受,毕竟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种良好的氛围,即抵制了那些不良的嗜好,也在相互交流中学到了东西,一举两得。

新市民学校以直观通俗、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育方式,赢得了农民工群体的认可,许多学员纷纷表示“参加培训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更新了观念”。对广大农民工而言,新市民学校,是真正的、“我们”的学校……

 

 

     新市民学校培训日志

 

当一名好老师不容易,当好农民工的老师更不容易。为了多培训一名农民工,为了把培训做得更好一些,整个新市民学校的牵头指导部门、上千名教职员工一直在努力。

这是一份份新市民学校培训日志。从朴实的语言中,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工会系统为做好新市民素质培训工作付出的汗水,看到了新市民学校教学团队为提高农民工素质而倾注的真情……

含辛茹苦、辛苦操劳,只为一个目标——帮助更多的农民工朋友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让他们和家人的生活更平安、更幸福。

 

■从512日起,受成都市财贸工会和成都伊藤洋华堂工会邀请,成都新市民学校(市职大培训基地)陆续在成都伊藤洋华堂各个分店举办培训班。针对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以及企业性质,市总工会职工大学专门制订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拓展了以前培训的范围,以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在三天的培训中,成都职工大学副校长、副教授黎敏以“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营业员的基本素养”为题,以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从营业员每天都要经历的身边事说起,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生动的讲解,让学员们听得入迷,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每堂课结束后,教室、食堂里都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学员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他们都说,这次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对工作的认识。

■为了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针对医院农民工比较集中的情况,2010318-19日,成都市教科文卫体工会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举办了“新市民”培训班,100余人农民工参加了培训。

■从522日起,金牛区总工会在辖区内三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开展了1020讲新市民素质培训课,2000多人接受了培训。为做好素质培训,金牛区总工会编制了贴心实用的培训教材,结合《成都新市民读本》读本内容和我区实际,添加了建设 “五区金牛”、“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了学员,让他们觉得受益匪浅;精心编印了《金牛区工青妇便民服务手册》告知他们在有需要和困难时候怎样得到必要的服务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针对学员工作、生活和实际需求,金牛区总工会还以认知水平、职工维权、学习技能、家庭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培训,先后开展了《合法务工》、《国学》、《心理健康知识和亲子沟通》等专题讲座,受到参训人员的喜爱。

■近日,市总工会轻化纺工委聘请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专家,为都江堰天马镇金陵村100余名农民工举办了蔬菜种植新市民技能培训。天马镇是都江堰市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大力提升蔬菜种植技能对促进该镇的经济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目前许多农民普遍缺乏蔬菜种植及蔬菜病虫防治知识,为此,市总工会轻化纺工委结合“三新”素质教育活动,积极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主动为当地农民送去技能,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

77,新都区军屯镇总工会举办的新市民培训班走进成都市香贝儿食品有限公司,辖区内的部分企业及联合工会职工180余人参加培训,讲座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理论实践为重点,对关键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郭彦军讲师的授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博得了在场学员赞誉。课后不少学员还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针对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更了解成都、融入成都,纷纷表示要为新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