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工作重心 推行扁平化运作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差异,在这里意味着资源”。一直以来,寿安中学本着“科学管理,民主治校”的办学宗旨,以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目的,以“错位发展,差异成才”的育人思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着力推行学生自治管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信任教育”的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较高评价。
一、完善三大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决策
坚持以学生为本,实行低重心、扁平化的管理是学校的治校理念。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学生在人本管理中得到最大发展与成长。
(一)推行教师自主管理。信任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前提。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让教师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变学校发展的需要为教师内在的需求,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奠定了基础。一是充分发挥教师代表的权力。教师代表大会是教职工当家作主的平台,是教职工们通过选举自行产生,最能代表师生立场、最能表达师生意愿。教师代表每学期至少有两次例会,民主决策,讨论学校发展规划及重大管理措施。二是实行学校发展利益与教职工同步分享,不断强化着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促进教职工焕发出旺盛的工作热情。三是实施扁平化运作。学校实行项目管理,设立项目特别工作组,校长任组长,联系紧密的部门负责人任执行组长,其余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遇到临时性重要工作,执行组长不再只对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负责,可能副校长要服从主任,主任要服从年级组长,关键由项目性质来确定。看似有悖常理的管理,恰似学校行政班子团结高效、教师民主管理的秘密。
(二)推行“四制”管理。一是实行班主任管理全面负责制。学校将人事权赋予班主任,班主任组建班级教师队伍,班主任有选择科任教师的权利,也有解聘本科任教师的权利。同时,科任教师也有共同弹劾班主任的权利。二是学科教师作为导师帮扶制。科任教师除了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外,还要作为行政班某一学习小组导师,承担为该小组的帮扶指导任务。三是学生同伴互助自主学习制。推行学生小组学习,合作、探讨、研究性学习。四是学校目标督查捆绑考核制。学校下达目标,对班级、学科组实施捆绑考核。实行“四制”管理,将部分人事的使用、考核、管理权下方,降低重心,尽可能调动行政之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资源,实现师生自律、互律,共同进步;把更多的时间支配权交给了学生,把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机构。一是学校管理设立不同的线条。以班主任、学科教师、全体学生为力量,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营造人人德育、处处德育和时时德育的氛围。二是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集体研讨,自主制订规章制度,对学校、年级组、班级常规工作及团务工作、卫生保洁、各班参与学校活动情况、文化宣传、财物保管等进行量化检查、评比,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努力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进行自我管理。三是建立学生自主监督网络。学校设立校长信箱、政教主任信箱、班级信箱、自管委员会信箱;同时,建立公示栏,对学校的重大活动,重要工作进行公示,让学生了解学校动态,积极有效地实施管理,充分传递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二、丰富三个载体,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差异,意味着资源。学校在“多元化办学,特色教育,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引导下,积极搭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开展全员德育活动。学校实行全员德育,每位教师从学习、行为习惯、心理、生活等方面帮扶3-4名困难学生,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完善“寿安中学奖助学工程”,学校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自筹资金达30多万元,近6000人次学生享受到资助。通过“诚信”、“感恩”、“忠孝”等传统教育,形成“期期有主题,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主题”的主题教育模式,将学生活动、思想建设与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学生的自主管理之中,将教育别人与教育自己融为一体。
(二)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差异是成才的起点。学校尊重个性差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智能结构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提出“师师竟合,生生各异,师生融一”的教学理念,实施分层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才的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充分尊重,学生们竞争意识及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增强了学生课堂上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尽管学校生源大都基础较差,经过学校管理熏陶,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学校实现全县高考文科五连冠。
(三)注重艺体实践活动。学校设置艺体类社团、文学类社团、科创类社团和自治类社团,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社团下面再下设多个社,所有社长由学生自主选举产生,并招募志趣相投的成员组建社团,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保障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在有组织、有纪律的氛围中充分发挥特长。近年来,学校艺体参训队伍不断壮大,达到近1000人的常态规模,连续7年艺体高考全县第一,大批学生通过艺体教育迈入名牌大学。
三、优化两类环境,促进学生自我服务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学校围绕信任教育的理念,布置和塑造学校环境,让校园环境、教学楼环境、办公室环境、寝室食堂环境彰显信任的气息,有效促进学生自我服务。
(一)显性环境启迪熏陶。学校的“信任教育”注重显性文化再现,学校的教育内涵“信任教育、教育信任”本身就营造着一种家庭、学校、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生生竞合、师生融一”传递着“负重攀登、拼创一流”办学精神。无论是“励志广场”、“诚信廊径”,还是“信任广场”、“朝晖艺苑”都各具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求实、上进。特别是在班级和寝室上,鼓励学生自主发挥,集体设计规章制度、环境布置等,把学校建成一个温暖的家。
(二)隐性内涵激励引导。学校广泛开展以“弘扬经典,使书香溢满校园;传承文明,让德馨永驻心间”的读书节活动,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积极行动,让书香溢满校园,使师生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举行“创新、特色、发展”和“放飞青春梦想、绽放生命光彩”的校园文化节,陶冶情操、丰富心灵、点燃激情。做好感恩课间一段话演讲,让感恩之心永存,让学生在课间一段话的诵读中提升。特别是在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学校把廉政建设与诚信校园的打造、校园艺术节、读书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查问卷、签名活动,诚信考试、学生自治管理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自省、自觉、自律、自治的过程中,加深诚信的概念,促进使学生在自省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