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爱读书”活动读后感之一
读《钝感力》后感
双流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冯敏
读《钝感力》讲了一个看似老生常谈却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人不能太敏感。渡边淳一作为医学博士,从医学角度出发论述了钝感力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和作用,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都有全新的启示。
这部书提出了一个“钝感力”的概念。所谓“钝感”就是“敏感”的反面,说的是人生需要一种坚韧的力量,凡事不必看得过重,也不该过分敏感。他在书的开头用两个人对蚊子叮咬的反应来说明这种“钝感”,说某甲被蚊子叮咬后很敏感,无法忍受,反复抓挠,最后造成皮肤溃烂。而某乙就没有那么敏感,觉得不痒,泰然处之,反而很快就好了。这个某乙就有某种“钝感力”。
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就作者本身的理解,钝感力可以作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个人认为,所谓的钝感力介于聪明与愚笨之间,但不应该理解为中庸。“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渡边淳一在书中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渡边淳一从人生的各个方面,论证了这种“钝感”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点明:“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当受到领导批评,或者朋友之间意见不和,还有恋人或夫妻之间产生矛盾时,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
我有这么一个朋友,他做事情不够周到,作为他的好朋友觉得应该提醒他,就说了一句话。而他在听了之后做了种种假设,猜想我说话的真实意图。其实,我就说了:应该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他理解为:我对他不满,我讨厌他,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这种“想太多”的朋友,我想生活中大家遇见的也不少。当然,这个与我们的个人修养、客观环境、生活质量等众多因素有关,但这不也是杞人忧天的一种表现吗?相信这些朋友如果能挖掘自身的钝感力出来,在生活和工作事业里会有一个新的天地。
生命是有限的,生活是精彩的。我们在运用聪明智慧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应当学会发觉自身的钝感力。运用钝感力把一些所谓的“大事”化小,一些小事化无,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精彩。正如作者所说的“凡事看得过重得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宣告终结了”。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一种智慧和手段!
它的主旨就是强调人仅仅聪明不足以保证成功,还要有一种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开朗平和的精神状态。这个说法看起来新颖,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坚强,能够承受生活的考验。说得更通俗些,就是在人生的考验面前能否“熬”住的问题。
思 者 无 疆
——读《行者无疆》有感
双流县职教中心 马秋月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我没有感叹他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去闯北极,也没有感叹他竟可以独立走完如此漫漫长路,让我惊叹的是,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用“行者无疆”给书命名,却让读者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
转眼到了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呢?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人生才称之为人生。
中欧的奥地利虽然也有深远的文化,却不像南欧的意大利那样颓墙残柱,而是处处都被收拾的齐整光鲜。有人评论说,这是没有文化的做法。其实又何必让所有的建筑都沉浸在历史里呢。看看今天有着“天堂”美称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极具历史意义的古迹外,到处都体现出新世纪,不一样的天堂美。我喜欢眼前的杭州,也喜欢书中的奥地利,喜欢两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西欧的巴黎是我意识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笔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样高傲,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的确,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而巴黎人热爱巴黎的程度也让作者惊讶。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北京申奥成功时,北京人的狂欢或许也会让巴黎人惊讶。喜欢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欢自己一样,没有错!
北欧的冰岛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国家,因为它的名字听起来孤傲,冷漠,与世隔绝。而且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冰山下是有火种的,那儿的火焰最耀眼。作者把冰岛形容成恬然隐者,而冰岛人对自己国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隐者的恬淡。其实,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冰岛也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比如萨迦(saga)——冰岛中世纪的一种叙事散文——一直以一种不张扬的状态默默的存在着。现代的世界需要冰岛这一种独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个人心中都拥有 一份对平淡的渴望,也许在心中最隐秘的地方。
最后,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例如,中国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但至今还经常为“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互损互耗,反倒是欧洲文明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固然珍贵,但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应该是基础,而非枷锁。如果老鹰在争得一片天空后,就在同一个地方徒劳地盘旋,那么它只能累死在过去的荣誉中。那一片天空可以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但继续搏击长空才是它继续强大的唯一选择。
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相同的道理,人生也没有终点。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
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向流浪致敬
——有感于《行者无疆》
双流县太平小学 袁长秀
工作压力大,身心劳累,偶然,有一天捧起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细细读来,颇有味道,沉浸在余秋雨的细腻又不乏深沉的文字国度,身心也都有了些放松,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记得一篇叫做“流浪的本义”的文章,我很喜欢,因为曾经的曾经,年少的我也想过流浪去远方。那是种懵懂的想法,这是一时的兴起,想起流浪这个词语,这种行为,就会勾起关于外面世界无限遐想······不过,关于“流 浪的本义”不曾用心去体味过。
跟着作者走进位于巴塞罗那的那条“流浪者大街”,寻着他的笔迹他的心情,靠近流浪者的一举一动,体味不一样的流浪风情。说实在的,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流浪者汇聚的那条街竟会那么的融洽,好像许多斑斓的色彩拼凑勾勒图画在一起,却一点不冗杂,反而和谐得让每一位游客驻足。或者说那里充斥着的空气是宁静的,涤荡着每一个行者的浮躁的急于奔向目的地的心,让他们得到特别的又很自然的安定。他们的心漂泊着,但又那么的安静平和。
我想流浪或许就是没有目的的,却又执着得吓人地向前走,至于走向何方,遇见怎样的境地,与某样的人相遇又分别,收怎样的风景入眼底,纯粹都是未知。而人类的大多数的恐惧都来自于未知,可见流浪者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走下去,需要多少个煎熬的夜晚来安抚不安的心情。所以流浪,真的不容易,而每个流浪者是那么的有信念,信念始终是种可怕的东西,让人为它付出一切却不索取任何的回报,但是我们的生活,又不能没有某种信念吧?
再回到流浪者,我现在想他们并不是我以前想的那么的落魄不堪,老是走一路就博得一路人的同情和感叹,我想真正选择了流浪的人,他是强者,他们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何以脱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去领受漫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许多难题超越精神贮备,大量考验关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所以我真的对那“流浪者大街”的每一位流浪者充满了敬意,说真的,要在漂泊羁旅、客居他乡中找到真正的精神上的支撑是相当困难的,而我们这些相对地过着安定日子的人们,是否就不需要找到停泊心灵的港湾呢?恐怕不是吧,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还是希望有个一直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吧?至少我是这样的,不论生活给予我什么,开心亦或是痛苦,就像是流浪者无法预知他们的明天一样,我也无法预知,我想同他们一样,我都要以最平和安定的心情去接受,因为有些是我选择的,有些又是我无法选择的,但我想强调的是这态度,绝不是无奈。
同时,我想流浪可以幻化为一种气质。这就是作者在文中谈到的哥伦布。“连堂堂国王和女王都在那么低下的部位守护着他,侍候着他,难道他是上帝吗?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尽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他的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这种气质让人折服,不得不对他顶礼膜拜。那座哥伦布高塔,正与流浪者大街连成一直线,那么,这位航海家也就成了大街上全体流浪者的领头统帅。或者说,他是那里的第一流浪者。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浪者。他发现了一片大陆,于是走进了历史。但他至死都不清楚,自己发现的究竟是什么大陆。作者想到这里豁然领悟,什么是流浪的本性。哥伦布表明了: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我想这也是我正想说的吧,也就是所谓的共鸣吧?
在这里,要想所有选择了流浪的人们致敬。我虽在年少时,考虑过流浪,但最终缺乏那种坚定和勇气,也或许人与人的价值取向不一样吧?虽然我崇拜流浪的哥伦布,但是我更迷醉于“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最后感谢学者余秋雨带我走进那条远方的“流浪者大街”,并把流浪的本义诠释得如此深刻,完美······
读《行者无疆》后感
新都城管局女子中队:钟安娜
是他的《文化苦旅》让年幼的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是他的《霜冷长河》让不再幼稚的我开始明白文化的苦涩与无奈,是他的文章带给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让我又捧起了他的《行者无疆》。在他的文字里,没有浮华艳丽的词藻,有的是一个没有尘硝的透明的世界,一个平静的充满智慧的世界。他没有过多的激情和愤怒,只是将最真切的感情深埋在内心,用文字,用他所特有的方式,来表达。那是一种消融哲理的纯净语言,读着意味深远,常常需要用很长时间,很用心,很平静地去体会。第一次读他的《行者无疆》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了一杯香茗,躺在藤椅上一个人静静地读着,随着他的文字,思绪仿佛也飘向了那个古老悠远的大陆。那是在庞贝的废墟之中,在威尼斯悠长的河道之中,在巴塞罗那流浪的音乐声中,我走进了静谧深邃的南欧。但丁在这般幽暗与狭窄中走出,他空旷的脚步踩踏在昨夜于今晨的交界线上,让人们在朦胧中记起却难以触及。科学的巨人伽利略跪在地上做着忏悔,用一纸自辱的忏悔来惩罚背叛以及失察的自己。哥伦布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这位本世纪最伟大的流浪者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这就是真正的流浪。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余秋雨先生如是说。那是在奥地利自然而无雕饰的农村风光之中,在自闭而雄伟的萨尔茨堡之中,在卡夫卡与昆德拉热爱的布拉格广场之中,平静而多情的中欧向我敞开了怀抱。科隆大教堂的顶尖逃离着硝烟与炉火,让哥特式的俊秀与灵气代代相传,让灵魂的自我触动冷峻严肃地面对战争与和平,自毁与自爱。美丽而富庶的瑞士静静地坐在阿尔卑斯山下,闭上双眼,任凭无尽的战火从她身旁掠过。中立,让她避免了无数生灵涂炭,也造就了她的富庶。余秋雨先生细腻的笔触将中欧描绘的如诗如画,似乎是对她尤其的珍爱,他说,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那是在柔情万种的塞纳河畔,是在中世纪美丽安静的小城街道上,是在热情狂野的阿姆斯特丹,我徜徉在精致又张扬的西欧。蒙娜丽莎躲在玻璃窗中神秘地微笑,萨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咖啡馆里完成他的名著,诺曼底呼啸着迎接登陆这儿的兵士,似乎闭上眼便能感受到那铁马兵戈的岁月。历史在这里转折,余秋雨先生这样总结。还有那陌生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北欧,那苍凉冷漠的丹麦小镇,如梦境般飘缈的哥德堡,僻静遥远甚至有时会被遗忘的冰岛……还有太多太多,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一时怎能领略的尽?于是,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在这里凝固,思想一次又一次地在这里定格,我,也一次又一次地沉醉于余先生带给我们的梦幻世界之中,久久不能平静。几页书本便是一段历史,每一次翻动是历史涌动的音符。在这探寻无疆之界的旅程中,我们随着余先生一起走进了欧洲古老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曾经拥有过的文明。从时间的流沙被装进沙漏的那一刻起,世界便开始了她的沧桑变幻。有过辉煌,却又有过衰败;有过崇高,却又有过卑鄙;有过勇敢,却又有过犹豫;有过拘谨,却又有过叛逆。庞贝废墟的低吟,罗马竞技场的疯狂,埃菲尔铁塔下的放浪,光明,黑暗,沉闷,爆发,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随着多瑙河水平静地流向历史的深处。有一句话说得好:时间是筛子,留下的是精华。历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沙滩一粒,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马丁路德勇敢地从事宗教改革,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易卜生打开女权之门,还有但丁,米开朗琪罗,黑格尔,爱因斯坦……他们都经受住了时间的筛选,历史的度量,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骄傲。这,也许正是余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吧。合上书本,我的心却像翻折的书页一样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