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我 的 梦(成都市锦里小学 徐溶蔓)

  

 

成都市锦里小学   徐溶蔓

 

    我发现,自从习主席勾画出中国梦后,很多人像如惊醒般的想起曾经在某棵树下、某个深夜或者某个瞬间做的梦,翻出来总是让人感慨不已。我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跟老师们来分享我的梦。

    我的从教经历可能跟大家有些不一样,我是今年暑假毕业的,从大二起接触了民办学教育机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教过幼儿园到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对12岁以前的孩子都有一些了解,但又深知自己对每一阶孩子的认知是不够深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收获到了很多教学以外的东西,后来由于热爱传统文化,在大三的时候利用寒暑假去北京跟中华吟诵学会学习中国传统读书法--吟诵。现在正在锦里小学的国学堂做吟诵老师庆幸在刚刚步入工作的时候,这些不同的经历促使我对教育有些思考。

    “师道源于自然,教法取于孩子”这12个字是我近来最深的体悟。

    “师道源于自然”是说老师需要自我修行,除了多看书,还要向我们不言不语的大自然学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自然物,都是一个道的载体,教学之道一直蕴含在大自然中。

    前半句我还不够经历去阐述,所以我更想跟大家分享后半句“教法取于孩子”,平常在学校,我们被孩子们称作老师,现在越来越发,在教学方法的老师其实是孩子。在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推荐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视频、心得、教案让我们学习,也旁听过一些示范课教研会。尤其是刚刚上讲台时,总是向外求法,想要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遇到过优秀的教育理念、模式和体系,陈琴老师的素读、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薛法根老师那回归平实质朴的课堂,无不让我惊叹“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上!”,还有亲近母语、新教育这些真诚的教育研究机构,国外的蒙台梭利、华德福等教学体系在我们国家里也越来越受关注,还有很多老一辈教育家毕生总结的精华……信息量大了之后,我反倒开始迷茫了,每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教育理念都有它的动人之处,我到底该学哪一个?有一天,和朋友聊教育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能引用很多,似乎我知道很多,但自知“知道不是明白,知道再好的理念没有经过亲身实践是很难真正明白的,我觉察到我对教育理解观点多自己实践的体会。我决定停下脚步,把自己向外求法的方向调整为向内,有一首流行歌词说得好“想问天问大地,我想问问我自己”,教育应该踏实的边走边觉察,反思总结出来的观点才有根

    后来,在实际的课堂中,我渐渐的清晰的看到,每一堂课原来都有自己的气息节奏、强弱频率,是有呼吸的,在教学内容、顺序、轻重上都应该有所讲究,搭配好了将会有很大的情智共振,能启发心灵;从不同年龄的男女生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情感感受与理解角度我知道了男女生学习的不同与相同,我慢慢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去引导,不求全班一致,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面对几乎所有同学都讨厌,老师们也颇为头疼的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在我的观察中,很多时候他是善意的,我想要帮助他,于是慢慢的尝试不同的沟通,几周下来,他从讨厌我、抗拒我到接受我,我还记得他第一次笑着叫我小蔓老师的时候,我内心无法言喻的欢欣,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响起音乐,脚步变得轻盈像舞蹈一样!在他身上我知道了,这类孩子心中往往有很多单纯善良的地方,只是还不会友善温和的表达爱,跟班主任沟通后发现原来是家庭原因,父母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教会了我两点一是老师不要以暴制暴,不要冷处理,持续的给予爱的温暖,再坚硬的冰也会融化,水滴石穿的力量能打开一颗心;二是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后来我更关注这一问题,看到学习习惯拖沓的、沉默寡言的、特别好动的孩子,都有我们容易忽略根本原因,比如不爱阅读的孩子,背后有个一直叫他们多看书,自己却不看书老打麻将的父母……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播书本知识,提倡“活的”课堂,也不是简单的让每个孩子都发言,变得看似热闹而已。如果我们愿意静心立足我们接触的孩子们,会有源源不断的教学法冒出来,而每一个方法背后的教育动机也是值得我们觉察深思的,比如同样一个教学方法,采用它时是“为了让评课人觉得高明”,还是“我的孩子们能在这样的铺垫中有学到更多的可能”,其动机是很不一样的,运用出来,看不到的诚意是能或多或少的被感受到,教育不怕方法不够高明精致,只要用心,加以时日,自会提高,最难的是保持对孩子的真心诚意。

    我知道我的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很多想法还需要去践行,还传统文化和同行老师们多取经,还要跟大自然和孩子多学习,路很长,我愿用至少10年时间,成为一个在身心灵都能给予孩子正能量的老师,这,就是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