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奠基 规范操作 项目推动
金堂县教育工会 岳培勇
为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金堂县教育局、县教育工会大力加强民主建设,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教职工有序参与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权力,优化教育软环境,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全县学校校务分开实施面达100%,呈显著效果面达90%以上,教职工满意度达95%以上。2005年县教育局被评为省、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2006年被推选出席省校务公开经验交流会并作交流发言。
我们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是:
一、坚持靠科学的制度建设奠定民主建设基础
最重要的改革是制度改革。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制度建设工作。金堂县教育局近年来高度重视有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民主制度建设。通过各项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确保教育民主有制度基础,促进民主建设长期、可持续推进。具体工作是坚持围绕“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四大制度,落实教育民主制度建设。严格按程序选举组建教职工代表大会,明确教职工代表大会职责。严格按照党组织要求进行基层党组织和纪检组织的选举,切实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和纪检组织建设。坚持推进“公推直选”制度,坚持公开、民主、择优的原则,把群众信任、德才兼备、廉洁高效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学校干部队伍中来,增强学校内部的工作活力。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全员聘任制度的有关规定,开展教职工聘任工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党支部、校行政、教代会、工会组织等形式开展教育决策,保障党员和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认真搞好校务公开,推进民主理财工作,坚持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注重从源头上遏制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在这些工作中,又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
首先,教育局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民主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教育工会及有关科室干部为成员的民主建设领导小组。特别加强了教育民主建设日常组织—教育工会的建设。县教育工会做到了机构健全、办公条件良好、经费有保障,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评比、有表彰。各学校均建立了学校工会,学校工会在县教育工会的领导、指导下,组织机构完善,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县、校两级工会具体负责学校民主建设的日常工作,切实依照教育工会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活动,加强了对党、政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了全县教育系统民主建设的扎实开展。
其次,教育局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在前、执行在后”的决策、工作机制。近年来,教育局党委、行政坚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的“党委、行政会”、“教育局局务会”,将有关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放在集体会议讨论、决定。凡是涉及可能引发“人情因素”的重大事项,教育局均首先不涉及具体操作,而是精心研究《工作方案》,尽力做到《方案》科学性强、操作性、公正性突出。一旦《方案》确定,及时将《方案》在有关范围内公开。具体工作一切按《方案》规定的操作。如,我县近年针对矛盾特别突出的教育人事问题,特别强化了“制度先行,执行在后”。如在代课教师政府择优聘用工作中,坚持聘用标准公开、聘用指标公开、聘用程序公开、聘用结果公开。每一个环节都在县纪委、县监察局全程监督下透明操作。在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教育局首先出台了《金堂县教师专业技术聘任工作操作程序》,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程序操作。这些“程序”包括建立由各方面代表参与的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聘任工作考核细则、民主讨论修订细则、教师申请并公开述职、按《考核细则》量化评分、公示考核结果并排序、公示教育局下达的聘任指标、按序聘任并公示结果。整个程度严格、科学、透明,维护了教师职务聘任的公开、公平、公正。其它如教育局建立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表彰办法》、《金堂县县城及淮口地区学校教师补充办法》、《金堂县优秀教师进城选拔办法》、《金堂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金堂县校长教学职责》、《金堂县名优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保证了全县教育教学工作有“制度”可依,奠定了民主建设的制度基础。
第三,认真开展干部“公推直选”工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选拔的“公信力”,教育局近几年建立了校长、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等干部的“公推直选”制度。教育局首先公示拟直选干部岗位,公示对岗位用人的基本要求。全县符合要求的干部、教师均可申请参加公选。教育局在民意考察的基础上,确定合格参选人选。教育局在岗位所在单位组织现场竞选会,所在单位全体职工(或全体党员)和有关领导共同根据竞选者的情况,现场决定最终考察人选。最后由组织人事部门通过干部考察程序确定最终人选。整个“公推直选”活动制度设计严密,程序公正。依照该制度,我县近年来选出校长、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共计12名,为我县教育民主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四、加强“校务公开”制度建设。教育局和教育工会指导学校建立的“教代会”,并推动教代会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教代会作为实行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要听取学校工作报告、学校财务报告,讨论学校重大规章制度,重大决策,履行教代会审议、决议、评议、监督等职权,发挥教代会的优势为校务公开提供组织与制度上的保证。
通过较完善的制度建设,强化了校长的民主意识。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不少校长清楚了校长负责制也必须抓紧抓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建设有利于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民主制度建设也强化了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教职工认识到自我是学校的主人,要关心爱护学校,参与管理建设好学校是每个教职工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二、坚持靠规范的操作实施推动民主建设进程
教育局在依制度为基础决策的背景下,坚持严格按各项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开展工作。在“决策”和“执行”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尽最最努力防止在实施过程中人为干预因素,影响民主工作。
在教育局这个层面上,坚持按程序规范操作,杜绝“人情”因素的影响。比如,每年一度的教师招聘工作,教育局同人事局一道,首先公示经县政府批准进人指标、学科分布、岗位设置、进人条件、考核程序、选用程序等。此方案要向社会公开,并通过成都教育人事网、金堂教育网等向社会公告。在书面考试、面试、体检、选用岗位等均聘请县纪委、县监察局等职能部门全程监督。为防止过程中不良因素影响,教育局充分考虑了每一个细节因素。如在新教师招考面试中,为防止人情因素,教育局事先确定面试考官候选人,在正式面试前几小时从候选人随机抽取考官,待考官到场才告知其任务,并从告其任务起通过技术手段和具体要求杜绝其与其他的联系。即使午餐也仅以盒饭充饥,任务不结束,主考人员不得离开考场。而一旦考试分数确定,即当场密封,不得更改。教师招考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事先确定的程序公开操作,每一名考生都清楚自己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对招考结果提不出异议。再如,2007年为补充县城教师,教育局首先公示县城学校补员岗位情况。全县教师按照岗位要求自主报名竞争岗位。教育局通过书面考试确定每一岗位的候选入围名单。入围者参加学校考核组组织的面试。面试结果当场公布,教育局依岗位数择优聘用。聘用结果全部公开。这一系列规范操作,杜绝了许多钻空子的“想法”和“做法”,既促进了教育民主建设,又使领导干部脱离了“人情”深渊。其它如干部考核、评优、评先、名师考核、公开选拔干部、招生等工作中,教育局都坚持“规范操作”,推动民主建设进程。
在学校层面,教育局和教育工会也精心指导,促进学校严格按程序“规范操作”。各校都建立了以下民主议事程序:学校行政提方案—工会组织教职工讨论—行政根据工会收集的意见修改—再次征求教职工的意见—行政再次修改—党支部批准—行政执行—工会监督。这样的程序保证了教职工都能参与学校的各种改革方案、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的科学、有效落实。
学校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还建立了以工会主席任组长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调解小组充分吸收党、政、工、团各方面人员参加,对教师聘任、教师考核、工作安排、福利分配等方面出现的有争议的,由调解小组在党支部领导下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教育局和学校均建立了日常工作和敏感问题公开监督办法。如教育局坚持领导干部和各科室干部日常工作去向公示制度,坚持各种各类教育捐助和各级评优评先考核结果公示制度,坚持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坚持重大采购和基本建设公开招投标制度,坚持收费公示制度,坚持学校经费使用定期公示制度等等。许多学校还将学校发展规划、学校规章制度条例、学校重大活动等列入公开活动范围,使教职工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清清楚楚,增强了教职工的向心力,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很多学校在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的同时,还在实践中创造了诸如“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党政工联系会”、“校务咨询通报制度”等其他民主形式。通过这些具体操作,让教职工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科研教研、干部与教师培养、教职工利益保障等情况,促进民主管理不断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党政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三、坚持靠创新的工作项目优化民主建设环境
民主建设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于教育系统而言,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只有通过各种平台的创设,充分创造知识分子了解、参与、建设民主工作的平台,充分调动干部和教职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开创有利于广大师生多元化发展的新天地,才能促进民主建设持续、广泛地开展。
县教育局、县教育工会近年来大量针对教育系统的实际,创造性开展了不少民主建设方面的专项活动。通过这样项目的推进,促进了全面民主建设生机勃勃地推进。如教育局开展“校务公开”系列活动。教育局、教育工会对“校务公开”的内容、范围、渠道、监督等作了明确地指导,做到了“统筹安排”。年初有布置,中期有检查,年末有总结。教育工会领导不定期深入学校,开展“校务公开”方面内容的指导。每年定期召开校务公开工作经验研讨会,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新办法、新举措。每年均确定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校务公开的研究单位,突出针对性。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关民主管理、教代会、校务公开等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职工,特别是党、政干部对校务公开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积极创设教育系统干部与教职工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教育局建立了局长接待日,定期接受来访工作。学校开展“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工作,努力创设对话平台。县教育工会和学校负责人积极撰写校务公开工作论文,形成理论成果,在实际中不断提升。
回顾几年来的教育民主建设工作,我们认识到推进教育民主,领导重视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证,队伍建设是重点。我们将抓纲务本,求真务实,不断拓展民主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构建让广大教职工感受温暖、共享和谐、乐业有为、学习创新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