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充满活力的“15分钟之家”背后秘密
“15分钟之家”充满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秘密?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记者揭开了谜底:直接服务环卫工、户外工作者,解决其具体困难,“15分钟之家”的举措实打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真诚关心、贴心服务,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工会组织认真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行之有效。
“15分钟之家”既是社会爱心企事业单位回馈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平台,更是找准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运作的结合点,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搭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平台的有益探索。
以问题为导向:
贴近环卫工需求的解决之道
“‘15分钟之家’之所以能够实现长效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以问题为导向,贴近环卫工诉求,实实在在为环卫工人服务”,市总工会相关人员透露,环卫工人和户外劳动者长期面临“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的问题,由于环卫工人人数众多、年龄偏大、工作地点又很分散,所在公司一时难以解决;加之他们多为异地来蓉打工、收入偏低、生活成本高,个人又不舍得花钱购买市场服务,故而形成了公司解决不了,市场又不愿做的困局。
“针对市场无力解决的环卫工人‘四难’现实问题,成都市总工会充分发挥了群团组织优势,突破传统帮扶模式,为环卫工人和户外劳动者提供一个最多步行15分钟就能解决‘四难’问题的地方,使他们在辛苦工作期间体会到‘家’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 市总工会相关人员说。
这一创新举措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认为是“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化”。
整合社会资源:
探索搭建社会治理的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而工会组织牵头、新闻媒体助力、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15分钟之家”建设,正契合了这一趋势!
“作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企业,我们也要努力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来给他们提供一些方便。”位于西安北路的“15分钟之家”站点——老阿婆火锅店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对参与站点服务的社会爱心企事业单位来说,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爱心回馈社会,这是切合中央思想,切合企事业需求的,所以‘15分钟之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市总工会相关人员解释。从最初的353家,发展到如今的602家,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认可、参与其中,投入精力,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成都市总工会充分发挥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创新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运行机制,以“项目化、社会化、扁平化”方式,发动社会组织等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职工帮扶工作中来,成功开展了“15分钟之家”帮扶项目,并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帮扶经验。这种把关爱汇聚形成合力,最终实现对目标群体进行帮助的方式,也必将成为成都工会扩充工会帮扶实力,拓展工会服务功能,探索非政府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尝试。
以创新为契机:
引入社会组织创新管理模式
“‘15分钟之家’建设初期,由成都市总工会牵头倡议、社会力量捐建、行政化层级维护,达到了建设预想的效果”,市总工会相关人员说,随着项目推进,单纯以爱心为纽带的公益项目,其可持续性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运营管理仍然依靠纵向体制力量来推动,对爱心力量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站点捐建方认识不一,亟需用专业化组织对其“提档升级”,运营、维护和监管好站点。
2015年初,成都市总工会开始构思将“15分钟之家”打包成社会服务项目,以发布项目招募社会组织进行承接的方式将公益活动进行项目化运作。“以工会组织为枢纽,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区为载体、其他组织为补充,形成了‘主体多元化、站点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服务实效化、运行常态化’的新模式。”市总工会相关人员表示,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对主城区“15分钟之家”站点服务的运营维护和评估监督进行承接,促进项目的持续、均衡和健康运行。
成都市总工会对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进行工作指导、考核,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又引导各区二级运营社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工作。同时,由第三方社会组织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和评估,形成一个闭环式的网络化管理。市总工会相关人员介绍,由培力社工中心牵头,组织其他二级社会组织对站点进行巡查管理,并向市总工会汇报项目运营整体情况;由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对项目运营进行督导评估,并向市总工会反馈项目运营情况,即1+1+n三级网格模式。
“15分钟之家”由最初的爱心单位“捐建”到社会组织主动介入,链接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补建,达到“退补平衡”;其站点也由最初的行政化层级管理转变成了网格化、扁平化服务的高效平台。
专家点评:
《成都市群团组织推进社会多元治理新机制形成调研报告》中,指出“15分钟之家”,是“在群团组织直接服务群众的领域,以群众为本、群团组织主导、整合多种资源和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服务、全方位规范化严格化管理的多元主体协同协作协调、互促互补互融的新机制。”
对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员黄进认为:“‘15分钟之家’精准把握了环卫工人的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整合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资源,初步形成了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运行模式。”